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深圳红树林总面积296公顷,其中61%划入自然保护地严格保护。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2023年9月6日15时23分(北京时间9月6日21时23分),随着《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手起槌落,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国际红树林中心”将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专门设置了红树林条款,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出台了营造林、生态修复等10多项技术文件。经过努力,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加了7200多公顷,扭转了面积减少的趋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深圳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约1997平方公里陆域中,湿地总面积3.61万公顷、保护率45%;红树林总面积296公顷,其中61%划入自然保护地严格保护。红树被确立为第二“市树”,其蕴含的坚韧顽强、奋斗拼搏、团结朴实等品格,成为“深圳精神”底色鲜明的象征。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是全球唯一都市城央原生态国际重要湿地,与香港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携手共建,守护全球候鸟迁飞大通道。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对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圳将以此为契机,高标准建设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和国际红树林中心秘书处,持续完善湿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国际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不断拓展湿地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努力将“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为新的城市生态名片。
《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通过,现有172个缔约方。《湿地公约》规定,区域动议是由多个公约缔约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组成的合作平台或独立国际组织,支持实施公约战略计划及决议,开展区域培训和能力建设等活动。(首席记者 秦绮蔚)
相关资料:
国际红树林中心--全球首个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中心
文章评论